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作者:中国建材集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建材集团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在探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接受了中国建材杂志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关于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公司、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等思考,小料带你去看看。
中国建材杂志记者 靳惠怡
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新办法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一步,我们要强化理论创新,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等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在建材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周育先说。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小到手机零件,大到高铁飞机,新材料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新材料被誉为产业“粮食”和科技进步的基石,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2012年以来,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原材料工业占比达15%,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地位,指出“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建材集团把握历史机遇、跑赢新材料产业赛道指明了前进方向。
领航者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近年来,作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建材集团强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批新材料鼎力支持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列举的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成果。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新材料,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5.0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碲化镉发电玻璃、T800和T1000高性能碳纤维、高强度玻纤纱、氮化硅陶瓷、锂电池隔膜、周期极化磷酸氧钛钾晶体、超特高压支柱瓷绝缘子、特种涂料等一大批新材料实现工业化量产,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荣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中国工业大奖,累计有效专利2.1万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打造材料工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创造了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多个材料领域原创技术工业化量产的典范案例。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了一批水泥、玻璃、玻纤等世界级的“梦幻工厂”“未来工厂”。
玻璃新材料生产线
看到成绩的同时,周育先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涵,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下一步,我们要立足‘四个面向’,坚决打赢关键材料技术科技攻坚战,勇当低碳无机非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保障安全水平,促进我国材料工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普及,让更多新材料创新成果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2022年11月召开的“全国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材行业是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咽喉要道”的承担者,要引导行业科研力量围绕非金属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指标上超越不少于一个数量级的“超级材料”展开技术攻关,包括超快硬、超强、超耐磨、超保温、超密封、超耐腐蚀等,以实现满足抢修抢建的需要、满足战时的需要、满足极端应用场景条件下对材料的需要、满足我国自主原创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未来相关领域科技进步对材料的需要等五个满足。周育先认为,这一提法极具前瞻性。“全世界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实际上新材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先导和基石,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国防建设上面的衡量指标就是新材料的水平,全世界有70%以上的新的战略性发展都是依靠了新材料。所以,我们要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加快新材料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和工业量产,通过产业基金、并购重组、上市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要选择和培育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资源优势的产品,还要聚焦行业颠覆性、突破性、迭代性技术攻关,做好技术储备,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量产化,保障国家材料产业链的战略安全。”
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
“比如我们的碳纤维,应用在国产大飞机上,就可以说是一种‘超级材料’。2020年投产的青海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让我们在解决了T800、T1000级碳纤维‘0到1’跨越的基础上,也解决了‘1到100’的大规模量产。只有实现量产,才能保证性能稳定、性能一致,才能保证其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在产量提高了,规模上来了,从‘国之重器’到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碳纤维材料的应用领域会得到进一步拓展,也就能进一步提升各种装备的水平。”万吨级产业基地的建成,为中国建材集团树立了信心: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不但能做,而且将来可能做得比他们更快更好。
策划编辑丨集团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